不知所终 【bù zhī suǒ zhōng】
褒贬中性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知:知道,明了。
所:指事词,这里的用法是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终:尽头,终结;所终:结局。
# 例句
1、那支失踪的探险队,至今不知所终,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 成语故事
《国语·越语下》中记载,越王勾践曾因不听从范蠡的劝阻,一意孤行攻打吴国,却被逼至会稽,险些丧国。在这个危急关头,他选择了屈身为吴王的臣仆,以求和平。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多年后终于灭吴,成功复仇。然而,范蠡却因为会稽时的兵败之辱,不愿回到越国,他选择以死来洗刷这份耻辱。越王急忙挽留,他说:“如果你愿意听从我的话,我们可以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如果你坚决不从,那么你死后,我将杀掉你的妻儿。”范蠡听后,回答道:“我已经明白了您的命令。大王,您可以按照您的意愿行事,我也将按照我的志向行事。”“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即他乘舟在五湖上漂泊,无人知晓他的最后去向。“莫知其所终极”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不知所终”,用来形容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 出处
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下》
# 引证
1、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
战国庄子《庄子·田子方》
2、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
3、人皆以为精魅所托,其后,不知所终。
唐张𬸦《朝野佥载》卷五
4、一个人的生养教育,父母化去的是多少物力和气力呢,而青年男女,每每不知所终,谁也不加注意。
现代鲁迅《准风月谈·禁用和自造》
5、八四八年,回纥余众不满五百人,依附室韦,受张仲武压迫,遏捻可汗率妻子九人逃走,不知所终。
现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6、后归乡里,不知其所终。
宋洪迈《夷坚甲志·崔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