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我待 【shí bù wǒ dài】
褒贬褒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时间不等我们。指必须抓紧时间。
时:时间。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我: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
待:等待。
# 例句
1、这个项目的进度很慢,且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加快一些了。
2、时不我待,我们应该当机立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3、这项任务十分紧迫,时不我待。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权实际上由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所掌控,其中季孙氏家族势力尤为强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掌握了鲁国的实权。
阳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特意拜访了孔子,希望借助孔子的名声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然而,孔子以事务繁忙为由婉拒了阳虎的邀请。不久后,阳虎再次登门拜访,并留下了一只烤乳猪作为礼物,因为他深知孔子注重礼节,讲究“礼尚往来”。孔子收到礼物后,觉得有必要回访以示感谢。
在回访的路上,孔子与阳虎不期而遇。阳虎直接对孔子说:“先生,你深知治国之道,却不愿出仕为国家效力,任由国家陷入混乱,这样的行为能称得上是‘仁’吗?”孔子坦言:“不能。”阳虎又追问:“你心怀天下,却屡次错失从政的良机,这样的选择能称得上是‘智’吗?”孔子再次承认:“不能。”阳虎于是劝诫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即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孔子听后深受启发,表示将尽快步入仕途,为国家尽一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不我与”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也被称作“时不我待”或“时不我与”等,用来提醒人们时间宝贵,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回来,因此必须珍惜时间,抓紧时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 出处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春秋孔子等《论语·阳货》
# 引证
1、实耻讼免,时不我与。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
2、秋飙鸣纸窗,白月下西阁。岁时不我待,襟抱焉所托。
清王文治《送张煦生归桐城因寄姬传二首》诗之二
3、忽而念及时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条”,不顾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以救燃眉之急了。
现代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
4、意境甚深,有乐极悲来、时不我待之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