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比喻: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商周文王姬昌《周易·乾》
1、如此君者,更得数人,常在堂中,则声应气求,不患不翕合矣。
宋王柏《答王栗山》
2、朋来四方,声应气求,达之至也。
明李贽《富莫富于常知足》
3、北侠与丁二爷听毕,不由的俱各落泪叹息……原是声应气求的弟兄,焉有不伤心的道理。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4、如酌古准今,谈经论史,探性命之原,图不朽之业,乐声应气求而不孤者,则刘君、邓君是矣。
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5、不知革命与洪门,志同道合,声应气求,合力举义,贵有应尽,非同利用。
现代孙中山《驳“保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