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 【bù qiú wén dá】
褒贬褒义
结构动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不期望自己名声显赫。指安于默默无闻的处境。
比喻:比喻淡泊人生,无意于功名富贵。
不:副词。表否定。
求:谋求;追求。
闻达:出名,显达。
# 例句
1、在过去的十年里,有超过一千名像刘医生这样的医护人员选择了“不求闻达”的道路,他们深入偏远地区,为那里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2、慈善家李先生“不求闻达”,多年来默默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帮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 成语故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侯。为了复兴汉室,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出师表》是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领兵伐魏之前写给刘禅的奏书。在奏书中 诸葛亮追述到自己的生平。他说:“我本是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种田地,在这动乱年代,只求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皇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为人粗俗,降低身分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屋里来访问我,询问我关于当代天下大事,由于这件事我深受感动,就答应给先皇帝奔走效劳。后来又遇到失败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 在危险的当儿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 出处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战国孔子等《论语·颜渊》
# 引证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2、罗须一路的“京漂”,不求闻达,更不要求金钱,要的只是艺术。
当代刘心武《京漂女》
3、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
唐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4、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世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
清顾炎武《答汪苕文书》
5、我不求闻达,不望功名,我守清贫修真养性,侍老母孝养晨昏。
元高文秀《襄阳会》三折
6、怀南赋闲在家,本不求闻达,但往昔宦途挫折,常有嗟叹,遭遇不公,能无怨尤?思前顾后,遂有不甘寂寞之想。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八
7、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
唐姚思廉《梁书·萧藻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