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今义: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言辞,深刻的道理。多就儒家经典而言,后也用于泛指。
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
1、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夫积久,能见本体。
清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
2、若因服注季札观乐事,云传家据已定言之,遂谓《左氏》他事,亦皆取六经微言大义以裁定之,是则单文孤证也已矣。
近代章炳麟《今古文辨义》
3、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现代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4、孟子既没,圣道绝矣。重遭坑儒火书之酷,微言大义寥寥然,如一唱三叹之音,世人不复闻矣。
宋张九成《上李泰发参政书》
5、惜也!微言大义薄蚀于记者之口,既尽取孔子之言而私之,又时时假托于孔子以附会其说,而雅言之教,几不传于后世。
明刘宗周《礼经考次序》
6、自《春秋》立法,中国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
当代孙犁《耕堂读书记·〈三国志·关羽传〉》
7、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