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 【zhuàng shì duàn wàn】
褒贬褒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
比喻: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 例句
1、在公司面临重大危机时,总经理果断地采取了壮士断腕的决策,关闭了亏损严重的业务部门,以保全公司的整体利益。
2、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他深知形势危急,于是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定,带领少数士兵进行突围,为大部队争取了撤退的时间。
#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在代理此职期间,蜀国将领姜维与夏侯霸联手,对魏国边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陈泰迅速作出反应,他命令雍州刺史王经率领部队驻守狄道城。然而,战事不利,王经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仅有万余名士卒退守狄道城,其余士兵则四散奔逃。姜维乘胜追击,迅速将狄道城团团围住。
陈泰得知消息后,立刻亲率大军奔赴狄道。在陇西,他与邓艾的部队会师。邓艾向陈泰提出自己的战略建议,他主张暂时放弃狄道城,避免与姜维正面交锋,等待其疲惫松懈后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救援。他引用古人所说的“壮士解腕”的典故,以及《孙子兵法》中“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的策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然而,陈泰坚决反对邓艾的建议。他认为现在是速战速决的关键时刻,不能给姜维任何喘息的机会。经过激烈的讨论,陈泰最终成功说服了邓艾,两人决定共同出兵救援狄道城。
当姜维看到魏国的援军来得如此迅速时,他心生恐惧,意识到继续围攻狄道城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他果断下令撤军,放弃了继续围困狄道城的计划。在陈泰和邓艾的联合指挥下,魏国军队成功解除了狄道城的围困,并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故事中的成语“壮士解腕”用于比喻在紧要关头能当机立断,舍弃利益,不因小失大,也作“壮士断腕”。
# 出处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唐窦皐《述书赋下》
# 引证
1、有句话叫做“壮士断腕”,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
当代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
2、问诸徽及杨侃,徽答道:“蝮蛇螫手,壮士断腕,梦中割指,亦是此类。陛下若临机立断,可保吉征。”
近代蔡东藩《南北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