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窥天 【zuò jǐng kuī tiān】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坐井:见“ 坐井观天 ”。同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天:天空。
# 例句
1、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如同坐井窥天,无法真正理解世界的广阔与复杂。
# 成语故事
坐井窥天是指唐朝文人韩愈曾阐述儒家道的真谛,以此反驳老子对于虚无缥缈的道义的推崇。他在文章中首先对“仁、义、道、德”进行了深入解读:仁,是指胸怀广大;义,是指行为正当;道,是指遵循规则;德,是指真诚满足,不做虚假矫饰。仁和义有其固定的标准,而道和德的理解则因人而异。老子也谈论道德,但他的理解偏离了仁义,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并非像儒家的道德那样,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至于老子为何会忽视仁义,不是他故意贬低,而是他如同井底之蛙,所见之天,仅限于井口那么大。由此,成语“坐井观天”诞生,也作“坐井窥天”,用以形容人的眼界狭窄,见识有限。
# 出处
以此定李杜优劣,诚坐井窥天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江陵》
# 引证
1、戴盆望日,勤无补于三余;坐井窥天,智有邻于五技。
元袁桷《谢王尚书》
2、坐井窥天,非天之咎。孔门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
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4、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