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谓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
今义:后指名分或名义正当,做事、说话顺理成章,有充分的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
春秋孔子弟子等《论语·子路》
1、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宋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
2、如今闯王将你许配出去,是名正言顺的。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三九章
3、革命之所以能够“名正言顺”,为的是它适合社会的需要。
当代唐弢《“天讨”》
4、先王之论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名正而言顺,则财可得而理,民可得而正。
宋苏轼《太常少卿赵瞻可户部侍郎外制》
5、杜老先生此奏,却是名正言顺。随后柳生也奏一本,为辨明心迹事。
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
6、若“名正言顺”,事在必行,我们一经闻命,自应即去承旨,又何须禀知洞主。
清李汝珍《镜花缘》四回
7、照母亲的意思,虽然不勉强要他们举行订婚那一套仪式,但是总也要名正言顺地通知亲戚和最好的朋友一下。
当代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二七章
8、朝廷命下,则将军名正言顺矣。
清墨浪子《西湖佳话·钱塘霸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