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 【qiǎo yán lìng sè】
褒贬贬义
结构并列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令:美好)。
# 易错
色,不能读作“shǎi”。
令,不能写作“另”。
# 例句
1、这个人常巧言令色,讨好他人,借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
2、巧言令色者,多数是唯利是图的势利小人。
3、善于巧言令色的人,表面上跟你十分亲热,其实往往别有用心。
# 成语故事
在《书经·皋陶谟》中,有一段关于夏代禹与士师皋陶关于如何塑造贤明君王的深刻对话被详细记载。皋陶坚持认为,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能够明辨是非、洞察秋毫,善于识别并使用人才,以及确保百姓能够过上安定和乐的生活。禹对此表示深深的赞同,但同时他也感慨,即使是这样的理想状态,也极其难以达到,即使是舜帝那样的圣明君主也难以完全做到。皋陶进一步解释说:“倘若一位君主能够同时拥有智慧和仁德,那他又何必担忧像驩兜这样的奸臣作乱呢?又何必驱逐苗族这样的异族呢?又何需畏惧那些善于巧言令色、表面虚伪而内心阴险的小人呢?”他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智慧与仁德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奸臣和异族时应有的态度和策略。成语“巧言令色”正是源自这段对话,它也被称作“令色巧言”或“巧言善色”,用以形容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和谄媚虚伪的表情来讨好或欺骗他人的人。
# 出处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东周孔子《论语·学而》
# 引证
1、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周佚名《尚书·皋陶谟》
2、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
唐佚名《旧唐书·王毛仲传》
3、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
明吴承恩《西游记》三二回
4、今幸而五关无有将才,让你深入重地,你敢以巧言令色,惑吾众听耶!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八八回
5、秦明道:“你兀自不下马受缚,更待何时?刬地巧言令色,煽感军心。”
明施耐庵《水浒传》三十四回
6、你在用人上,要警惕那些个巧言令色的人……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属水萝卜的,红皮白心。
当代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一八章
7、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
现代郭沫若《屈原》第四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