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 【qiū háo zhī mò】
褒贬中性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秋天动物新换的绒毛的尖端。
比喻: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之:助词。表示领属关系,在名词或代词后。
末:末梢,末端。
# 例句
1、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连秋毫之末的细节都不放过,确保了研究的精确性。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先后称霸,成为诸侯的领袖。到了战国时期,齐宜王也怀有统一诸侯、称霸一方的雄心,因此向当时的大儒孟子求教。
齐宜王向孟子问道:“请您讲述一下齐桓公、晋文公如何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故事。”
孟子沉思后回答:“恐怕这不符合您的愿望。我们儒家向来不推崇霸道,而是推崇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宜王追问:“您说的王道确实有道理,但要具备怎样的道德才能实现呢?”
孟子以齐宜王的善行为例,说:“听说您在新钟铸成时,因为不忍心看到牛被宰杀而感到难过。这种仁慈之心,正是行王道、统一天下的基础。”
孟子接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如果有人说他能举起极重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能看清极细之物,却看不见一车木柴,您会相信吗?”
齐宜王立刻回答:“当然不会。”
孟子微笑道:“正是如此。如果您能以这样的仁心对待动物,却不愿意用来爱护百姓,那也是难以置信的。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因为不愿举;木柴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看;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没有去关心。您能否以德统一天下,关键在于您是否愿意去做。这关乎您的意志,而非能力。”
孟子的回答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君主的仁心,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愿意实施仁政,关心百姓的福祉。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 出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 引证
1、是虽有残形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奸劫弑臣》
2、夫以田舍一妇人有罪,在于四海之广,万机之众,其事之细,何啻秋毫之末。
北宋司马光《体要疏》
3、画事入微,渺如秋毫之末。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祝玉成牙画》
4、《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5、吾见其垢翳昏蚀,则虽泰山颓乎其前而不之见矣,况秋毫之末哉。
明邱濬《镜喻送李景修》
6、且夫爨下之材,中郎取之;秋毫之末,离朱察之。
清刘开《上曾宾谷方伯书》
7、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
汉刘向《说苑·杂言》
8、夫一市之人之多,非若秋毫之末之难察也。
近代梁启超《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