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溺己饥 【jǐ nì jǐ jī】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ac
# 基本释义
基本: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义:本指大禹和后稷想到挨饿、落水的人,是由于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造成的。
今义:后指关心民间疾苦,以苍生饱暖为己任。
己:代词,自己,对人称本身。
溺:陷于危难或某种不好的境地。
饥:吃不饱;饿。
# 例句
1、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己溺己饥的道理,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每一位病人。
# 成语故事
传说上古时期,有一个善于耕种的人,名叫稷,他创造农具、传播农业知识,当政者唐尧封他为“农师”。后来,虞舜接替唐尧,继续任命稷管理农业。传说还有一个人叫禹。当时发生了一次大水灾,灾区几乎覆盖了全国,灾难持续了二十多年,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尧命禹负责治水,禹奔波各地、动员群众,凿山开河,大力发展水利。一方面疏导洪水,一方面救助灾民,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这场空前的大灾难。《孟子·离娄篇》赞美稷和禹:“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大意是:禹认为天下有人淹溺,是自己的责任;稷认为天下有人饥饿,也是自己的责任。这段话后来被总结为成语“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用于比喻设身处地,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该成语也被称作“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己溺己饥”等。
# 出处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
# 引证
1、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2、盖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之稷,自然当任己饥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斫哉!
明李贽《答周柳塘》
3、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近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4、九边寒暑,几惊呼庚呼癸之嗟;万姓啼号,时切已溺已饥之痛。
清李天根《爝火录·三·函辉讨贼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