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狼似虎 【rú láng sì hǔ】
褒贬贬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像狼和虎一样。形容极其凶狠残暴。也形容勇猛强悍,动作又猛又急。
古义:原形容威武勇猛。
今义:形容动作、行为如同虎狼一样凶猛或残忍。
如:像,同。
狼:哺乳动物,像狗,嘴长而尖,耳直立,尾下垂。性狡猾凶狠,昼伏夜出。
似:像。
虎: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用于比喻,形容勇猛威武。
# 例句
1、敌人如狼似虎地发动了攻击,我军严阵以待,准备迎击。
# 成语故事
如狼似虎”典源作“如狼如虎”。《尉缭子》最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书中既有战略、战术的运用,同时强调部队的训练及管理,并重视优秀将帅的选拔;另外还揭示了以权谋为核心的用兵之道。宋人所编《武经七书》即纳入此书,可见其在传统兵书里的重要地位。〈武议〉一篇的内容在论述作战必须要有丰厚的物资作基础,在战场上,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家经济作后盾,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除此之外,还要能严明赏罚,军威才得以确立。最后则是谈到将帅击鼓指挥作战,指挥得当,立功受赏;指挥不当,则身死国亡,因此将帅的拣择遴选不能不慎重。所谓“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是指身为全军统帅,必须上不受制于天时,下不受制于地形,中则不受国君牵制。武器是杀人的工具,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将帅是掌握战场士兵生死的职官,每场战争都免不了会有兵卒死伤,因此只有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才会用兵。一旦真的动起兵来,将帅就得将天时、地形、国君,以及前方的人抛在脑后,不受这些因素影响。此时,将帅所要做的,便是让全军兵士如同一人一样,全体一心,步调一致,行动起来像狼、虎那样迅速勇猛,像风、雨般的急骤,像雷、电般的暴烈,声势浩大,行动神秘莫测,使天下人都感到惊惧。后来“如狼似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像狼、虎般行动迅速,威武勇猛。 (二) 项羽是秦末有名的战将,军功彪炳,有关他带兵作战崛起的过程,《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秦末,各地群雄并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也一起加入反秦起义的行列。起兵之初,因为陆续建立战功而吸引许多人加入阵营。后来,他们顺利找到楚怀王的嫡孙熊心,于是拥立熊心为楚王,准备灭秦立楚的建国大业。但是楚王即位后,因为欣赏宋义的足智多谋而封他为上将军,任命骁勇善战的项羽为次将,这时已埋下两人未来冲突的导火线。后来秦军章邯在击杀项梁后,转而发兵巨鹿围困赵军,楚王便命令宋义带兵前往救援,但因为兵力悬殊,宋义竟然发兵不前,想作壁上观。但项羽却不认同,便向宋义说:“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秦军两面受敌,定然可以打败秦军。”没想到宋义却以牛虻为喻,回应项羽的质疑,说明牛虻虽然能叮咬体型大上数倍的牛而造成伤害,却无法损伤小小的虮虱。所以宋义认为当前局势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楚军即可坐收渔翁之利。宋义更进一步说道:“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你项羽;但若论坐于军帐中运筹帷幄,则项羽你比不上我宋义。”在这场出兵作战论辩后,宋义以上将军名义通令全军:“军队中有凶猛如虎,乖戾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后来“如狼似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性情、手段凶狠残暴。
# 出处
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战国尉缭《尉缭子·武议》
# 引证
1、如今监收媳妇,公人如狼似虎,相公又生嗔发怒。
元关汉卿《蝴蝶梦》二折
2、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兄弟,如狼似虎的人……兄长何足惧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八回
3、看见这些酒肴,也不听他们谈天说地,好似渴龙见水,如狼似虎的吃个精光,方才住手。
清钱彩《说岳全传》十三回
4、车上跳下来一个日本人,三个中国人,如狼似虎的,他们闯进铺子来。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九
5、夫妻每当夜生心,都狠毒如狼似虎。被杀死一命归阴。
元佚名《盆儿鬼》第四折
6、他吼了一声,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伙,又横拖倒拉的把大水拾掇开了。
现代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7、如今好便好,歹便歹,俺兄弟七八个,如狼似虎哩。我如今寻个死处,俺那几个兄弟,城里告将下来,把你皮也剥了。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
8、谁想洪军精锐全在左军,更有前锋老万营,个个如狼似虎。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二一回
9、宦家索债,如狼似虎,利上盘利,将田房家私尽数估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
10、常言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元军们如狼似虎,以一当十。远射手箭如飞蝗,压得守城兵丁抬不起头来。
现当代段少舫《朱元璋演义》第三五回
11、如果送得稍为迟缓,田主老爷们便会如狼似虎地到来催促;假使今年欠他一石租,到明年就无田可耕了。
中华民国蔡廷锴《蔡廷锴自传·出痳种痘》
12、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雷如电,震震冥冥,天下尽惊。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