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敌人撤回其兵力的作战策略。
古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吴用与宋江道)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六四
2、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〇回
3、解放军攻城部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围魏救赵者有,引蛇出洞者有,攻点打援者有,里应外合者有。
现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二一章
4、再令陈胜元、张熙宇分左右接战,倘陆军有失,不宜令彼阑入,可直取钱江大营,以进为退——此孙膑围魏救赵法也。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二二回
5、(日)我想贼众并力围城,其湖中水寨必然无备,只要攻其巢穴,则陆路之兵不战自解。此围魏救赵之计,尊意以为何如?
清黄燮清《绛绡记·八·荡寇》
6、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以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现代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