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衡量自己的品德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指从道义和力量上对自己作正确的估量。
古义:过去一般指统治者或有影响的人在重大行动前对自己作充分的估量。
今义:后用“度德量力”指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1、顷者至忠,而今受赂,固知不免此祸,不能度德量力。
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
2、襄公不度德量力,慕名而不综实。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
3、救时与救法混而为一,不能区别,又不度德量力,弊不能革,而祸已至身。
元胡祗遹《论时事》
4、王良骂道:“我死何足惜,汝不度德量力,眼见镇江人民性命断送于汝手矣。”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二四回
5、述度德量力之心,减尸禄素餐之咎。
宋王禹偁《让西京留守第二表》
6、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贵朝大臣们不度德量力,不审天时人事,作速定下大事,却有这等闲工夫,干那一字一句,咬文嚼字的酸秀才勾当!
现代徐兴业《金瓯缺》第一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