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褒贬中性
结构紧缩复句
组合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 基本释义
基本:突然响起的雷声,使人来不及捂住耳朵。
比喻:比喻突然而来的行动,使人来不及防备。
疾:快速、急速。
雷:一种自然现象,伴有闪电和巨响。
不:表示否定。
及:达到、赶上。
掩:遮盖、遮蔽。
耳:耳朵。
# 例句
1、他的动作如疾雷不及掩耳,瞬间就完成了任务。
2、对方的进攻疾雷不及掩耳,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 成语故事
《六韬·军势》中记载:“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故事是这样的:在公元211年的潼关之战中,曹操面对着韩遂和马超联合起来的七万大军,他们据守在潼关,形成了强大的防线。曹操亲自带领军队西进,巧妙地调动自己的主力,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潼关,同时秘密派遣徐晃将军渡过黄河,建立了新的营地,为敌军布下了陷阱。
当马超撤退到渭南后,曹操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他对外表现出对马超挑衅的无视,甚至假装同意了韩遂和马超的和平提议,使敌人放松了警惕。在这段时间里,曹操不仅巧妙地挑拨了马超和韩遂的关系,削弱了他们的团结,而且还在暗中积极准备,积聚力量。
等到时机成熟,曹操突然发动了攻击,如同天空中突然响起的霹雳,让敌人措手不及。这场战斗后,士兵们对曹操的智谋赞不绝口。曹操则谦逊地将这次胜利归功于古代兵书《六韬》中提到的战术——“疾雷不及掩耳”,意指行动之快,敌人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疾雷不及掩耳”,用来形容行动迅速到让人无法防备。这个成语还有其他的表达形式,比如“迅雷不及掩耳”或“疾雷不及塞耳”。
# 出处
兵之害,犹豫最大;兵之灾,莫大于狐疑。善(智)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起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
战国姜子牙《六韬·龙韬》
# 引证
1、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2、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
3、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掳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唐魏征等《隋书·杨谅传》
4、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兵略训》
5、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6、暗度陈仓者,将燕、齐、赵、魏掠兵战将一鼓而下,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预使万军背水为阵。
明沈采《千金记·破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