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仁者从仁的方面观察问题,智者从智的方面观察问题。
今义:后指同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道理。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
先秦佚名《周易·系辞上》
1、性道文章,随人略领,见仁见智,何必齐观!
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一
2、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而动体已萌。……两家各执其是,不无见仁见智之弊,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
清程廷祚《大易择言·复卦》
3、诗是见仁见智的东西,尤其是旧诗。
现代郭沫若《南京印象》一四
4、作家以为好的,读者未必以为好,见仁见智,正自不易一致。
现代老舍《我怎样写〈火葬〉》
5、鄙人以为可杀,诸君子以为可宥,此则见仁见智,识解各殊,佩韦佩弦,性情各异。
清曾国藩《覆仓少平》
6、同是一个故事情节写在一部小说或剧本里,和表演在舞台上或放映在电影里效果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观众也有见仁见智,见浅见深之别。
现代朱光潜《谈美书简》七
7、见仁见智,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
当代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8、至于这种名士风是好是坏,合时宜不合时宜,要看你如何着眼;所谓见仁见智,各有不同。
现代朱自清《〈燕知草〉序》
9、夫书之难以一端尽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使一己之见,不事穿凿过求,而偶然浏览,有会于心,笔而志之,以自省识,未尝不可资修辞之助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三·内篇·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