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四起 【jiē gān sì qǐ】
褒贬中性
结构补充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例句
1、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百姓们不堪忍受重税与暴政,纷纷揭竿四起,誓要推翻这腐朽的王朝。
# 成语故事
《过秦论上》中生动描绘了这样一幕:“数百勇士,毅然决然,转而对秦,斩木削为锐兵,揭竿立为旗帜,誓要改写命运。”故事娓娓道来:秦朝末年,陈胜不幸被征召远赴边疆戍守,同行者多达数百人。天公不作美,连日大雨倾盆,道路化为泥沼,行进迟缓,眼见无法按期抵达。深知秦朝律法严酷,逾期者必死无疑,陈胜心中悲愤交加,最终决定不再坐以待毙,毅然决定领导这场反抗暴秦的起义。他挺身而出,振臂一呼,起义的火焰瞬间点燃。起义的农民们,虽无精良兵器,却以非凡的勇气,将树木砍削成简单的武器,竹竿高高举起作为旗帜,高呼着自由的口号,向秦朝的不公宣战。秦朝的暴政早已天怒人怨,陈胜的号召如同久旱逢甘霖,迅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响应。昔日的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趁机揭竿而起,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历经数载艰苦卓绝的战斗,这股由陈胜等人引领的起义浪潮,最终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力量,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而“揭竿而起”这一成语,便由此诞生,并衍生出“揭竿四起”、“斩木揭竿”等说法,成为了后世对人民武装反抗暴政、争取自由与正义的英勇行为的崇高赞誉。
# 出处
重加剥夺,使小民流离在道,化为盗贼,妖民一呼,揭竿四起。
明吴甡《柴庵疏集·一·灾异叠见乞图修省之实疏》
# 引证
1、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现代李大钊《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