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嗟来之食”详细解释

嗟来之食 【jiē lái zhī shí】朗读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古义: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

嗟:不客气、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来:表示动作的方向,即向说话人所在的位置移动或靠近。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属关系。
食:表示食物,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吃。

# 易错

“嗟”,读作“jiē”,不能读作“jué”;“嗟”,不能写作“蹉”、“磋”。

# 例句

1、即便生活再艰难,我也绝不会接受任何人的嗟来之食,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尊严。
2、他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接受那些带着施舍意味的嗟来之食
3、她的自尊心很强,从不接受别人的嗟来之食,总是努力自给自足。

# 成语故事

周朝时候,齐国发生了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装模作样的在路上摆了食物,说是要施舍给饥民吃。一会儿,有个饥汉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了吃的,右手捧了喝的,眼睛望着天空,吆喝着对他说:“咳!看你饿成这个样子,拿去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瞧了瞧黔敖,气愤地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给我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你快拿回去吧!”最后这个饿汉饿死了。

# 近义词

残羹冷炙
盗泉之水
嗟来食

# 同义异形

嗟来食
嗟来
嗟食

# 出处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 引证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

2、杨匏安从小就受到母亲不食嗟来之食的熏陶,更从岳飞、文天祥的诗词和故事中受到民族气节的教育。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96.06

3、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4、军井未建,如临盗水之源;军灶未炊,似对嗟来之食。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5、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到了眼下,今非昔比。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二七回

6、北方每到严冬,就有好心的人士发起窝窝头会,是赈济穷人的慈善组织。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来之食,人所难堪。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窝头》

7、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现代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8、瑞阳伯祖,贫如黔娄,嗟来之食,尚不能着口。

明张岱《琅嬛文集·四·五异人传》

9、贩诗书以图醉饱,有志者所不屑。然不积倘来之物,亦何异不受嗟来之食耶?

清沈起风《谐铎·八·车前数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