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夜叉 【xiào miàn yè chā】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外表装得和善而内心丑陋凶恶的人。
比喻:比喻面带笑容而居心狠毒的人。
笑面:指带笑容的假面具。
夜叉:梵文Yaksa的音译,佛经说它是一种吃人的恶鬼,常用以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
# 例句
1、他表面上总是笑容可掬,但背后却是个笑面夜叉,让人防不胜防。
# 成语故事
宋朝的陈次升身居谏官要职,敢于说真话,多次上书皇帝弹劾奸臣。宋哲宗时,章惇和蔡卞广植党羽,结党营私。他们拉拢陈次升,被陈次升严词拒绝。这使得章惇和蔡卞对他怀恨在心,他们向皇帝进谗言,企图将他贬出京城。哲宗说:“陈次升敢说真话,这种人很难得,不应该受贬。”随后还将陈次升提拔为左司谏,专门负责进谏。尽管陈次升多次向哲宗弹劾章惇等人,但始终未被采纳。到了徽宗时期,陈次升再次上书揭露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的恶行。他在著名的《弹蔡京第三状》中写道:“主行虽在章惇,卞实启之,时人目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主谋虽然是章惇,但卞京实际上是这件事的发起人。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笑面夜叉”,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故事中的成语“笑面夜叉”用于比喻脸上常带笑容而心地狠毒的人。
# 出处
洗垢索瑕,中伤士类……毒流天下,实不忍闻,主行虽在章惇,卞实启之,时人目之为笑面夜叉。
宋陈次升《弹蔡京第三状》
# 引证
1、蔡元庆对客喜笑,溢于颜面,虽见所甚憎者,亦亲厚无间,人莫能测,谓之笑面夜叉。
元 宋陶宗仪 陆游《说郛》 《老学庵续笔记》
2、但心性一味阴险奸诈,一片嘴,两片舌,搬弄是非,腹中有剑,笑里藏刀,真叫做长舌妇人,笑面夜叉。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五
3、建中靖国元年,侍御史陈次升言章,以蔡元度为笑面夜叉。其略云:“卞与章子厚在前朝,更迭唱和,相倚为重·……中伤士人,或轻或重,皆出其意。主行虽在于章,卞实启之。时人目为笑面夜叉,天下之所共知也。”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一二·记事·笑面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