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声罪致讨”详细解释

声罪致讨 【shēng zuì zhì tǎo】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公布罪状,予以讨伐。

声:宣布。
罪:罪行。
致:表达。
讨:讨伐。

# 提示

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例句

1、历史上,当外敌入侵,朝廷常常选择声罪致讨,派遣大军出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出处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五》

# 引证

1、善用权者,正不如此。若声罪致讨,以义取之,乃是用权之善。

宋朱熹《答魏元履三首(其二)》

2、郭图进曰:“以明公大义伐操,必须数操之恶,驰檄各郡,声罪致讨,然后名正言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二十二回

3、“唐代宗在东宫时”条评:“辅国弄权,法应受诛,朝廷作事,何不明目张胆,声罪致讨,而乃掩耳盗铃,以贼杀之乎?”

清张贵胜《须眉妇》

4、初间教先主杀刘璋,先主不从,到后来,先主见事势迫,也打不过,便从他计,要知不当恁地行计杀了他。若明大义,声罪致讨,不患不服。

宋朱熹《朱子语类·历代三》

5、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

清张廷玉等《明史·齐泰传》

6、主既被弑,所宜声罪致讨,取郭从谦而尸之,以泄众愤,而乃寂若无闻,径入洛阳,止于私第,罪之四也。

明吴廷翰《瓮记·李嗣源》

7、武氏之祸,古所未有也。张柬之等第知反正覆位,而不能以大义,处非常之变,为唐讨罪人也。夫武乐集众恶于身,兵既入宫,当先举太子复位,即以武氏至唐宗庙数其罪,而废为庶人,赐之死,而灭其宗族,然后足以慰在天之灵,雪臣民之愤,为社稷计者,声罪致讨之义,可勿知乎?

元末明初罗贯中《隋唐野史》

8、此次该匪等既有迎敌之势,或应声罪致讨,免其先发制人。

清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一·一黑错寺拒缴凶犯已被焚毁并酌量撤兵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