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义: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
今义:后指人赤身裸体。
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佚名《楞严经》
1、潭上有一兔,在水中央。唐谓必致之,乃脱衣泅水,无何为泛波漂没而卒,所谓一缕不挂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彭钉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