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慷慨 【jī áng kāng kǎi】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形容情绪、音调昂扬激奋,充满了正气。
# 例句
1、在那场关于国家未来的演讲中,他激昂慷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2、面对外敌的挑衅,他激昂慷慨地发表了一篇动员讲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3、每当国歌奏响,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激昂慷慨地跟着唱,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石戚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曾经被扣留在秦国做为人质,后来从秦国逃回。秦国有并吞六国的野心,当秦军逼近易水、临近燕国边境时,他异常忧愁,就千方百计请了一位勇士去刺杀秦王。那个勇士名叫荆轲,太子丹非常恭敬地对待他,天天去问候他,衣食住行,只要荆轲喜欢的,他总想办法供给。
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优待,很久都没有想到秦国去的意思,太子心里焦急万分,就想让他早点去,但是因为荆轲要等一个人,所以没有出发。后来燕太子实在等不及了,荆轲才找了一把异常锋利的匕首出发了。荆轲出发的时候,燕太子和他的臣子都穿了白衣服去送行。到了易水岸边,将要渡河时,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唱着歌,声音十分悲哀;其他勇士都流着眼泪,歌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壮士们的眼睛都瞪得很大,头发也都竖起来。
# 出处
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
汉李陵《录别诗》
# 引证
1、其五言古五十首,仿佛嗣宗《咏怀》、太白《古风》,而寄托深远,激昂慷慨,前无古人。
清归庄《顾天石诗序》
2、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
现代鲁迅《〈集外集〉序言》
3、况金元院本,演古劝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其有功于世不少。
清郑燮《城隍庙碑记》
4、余尝忆其润州一首中联曰:“乱后江声犹北固,坐中人影半南冠。”激昂慷慨,犹是此书大意,可为三叹!
清吴伟业《梅村诗话》
5、奏疏中许多句子写得激昂慷慨,充满忠君爱国的激情,使王承恩深深感动,不由得声音打颤,热血沸腾。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