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一人带头领唱,三人赞叹应和。
古义:原指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赞叹应和。
今义: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已。
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战国荀子《荀子·礼论》
1、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倡三叹神凄楚。
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
2、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倡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白石诗说》
3、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唐佚名《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肃雍舞》
4、若身之所历,目之所触,发于心著于声,迫于中而不能自已,一倡而三叹,不啻金石县而宫商鸣也。
清黄宗羲《黄孚先生诗序》
5、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