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尺直寻 【wǎng chǐ zhí xún】
褒贬褒义
结构转折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弯曲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八尺。
比喻:比喻在小的地方受一点损失或委屈,但在大的地方有所收获。也比喻在小处做些让步,以求在大的方面取得进展或获得更多的好处(在小处做点让步能在大处占到便宜。含贬义)。
枉:弯曲。
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
直:伸。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例句
1、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他选择枉尺直寻,暂时接受较低的薪资待遇,以换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成长空间。
2、在与合作伙伴的谈判中,他懂得枉尺直寻的道理,主动让步,以便在后续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 成语故事
孟子是春秋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身怀治国之道。一天,学生陈代劝孟子说:“老师一直不肯去见诸侯,我看似乎未免太拘小节了。现在如去一见,大就可以王天下,小就可以霸一国;而且《志》书上也说:‘屈了自己一尺,便可以伸直八尺;’失的少,得的多,似乎可以做得的。”孟子回答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了招请大夫的旌旗去招那看守园囿的虞人;那虞人竟然不肯来,齐景公大怒,要杀死他们。孔子称赞虞人说,有志者但愿死在沟壑,有勇者总想杀死敌手。孔子拿志士勇士来比虞人的用意何在呢?无非是说虞人能坚持道理。我现在若是不等诸侯来招,自己主动去求见,这是不合道理的。而且,那屈了一尺,伸直八尺的话,纯粹是为了利。如果为了利,那么即使屈了八尺伸直一尺,只要有利,也可以去做吗?”孟子终究没有接受陈代的劝说,去求见诸侯。
# 出处
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 引证
1、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
汉张衡《应间》
2、思有以效,强所不通,则有枉尺直寻之心,多方自固之计。
唐权德舆《论度支疏》
3、弟虽贫甚贱甚,然枉尺直寻之事,断不敢为。
明末清初李渔《答周子》
4、既与斯世龃龉,更不甘为枉尺直寻之辈,则夫此时之日月,至无聊,至难遣也。
近现代沈砺《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
5、牺牲名誉,而以枉尺直寻为手段者,其去豪杰远矣。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
6、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东晋戴逵《放达为非道论》
7、然区区之事,于此犹不能忘言,更祝深以门户道学之传为念。幸甚,幸甚,枉尺直寻,素未尝以此奉疑也。
宋朱熹《答吕子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