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古义:旧多用作下对上竭诚效忠之辞。
今义:后世多用于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登传》
1、若与殿下同命,虽死犹生。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
2、人人有必死之日,而人人偏有畏死之心,终日侥幸于有生不死,而绝不思夫虽死犹生,以故生则未可知,而死则竟死。
近代梁启超《志士箴言》
3、……他虽死而未死,中国成语所谓“虽死犹生”,他很近似……
现代邹韬奋《萍踪寄语三集》
4、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济大猷,任贤使能,事从简易,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生之日耳。
唐房玄龄等《晋书·郗鉴传》
5、号呼涕零,侧息心断,反风结草,誓报深恩,虽死犹生,岂孤素愿。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赵憬传》
6、景公虽生犹死,夷齐虽死犹生。人尽可生可死,谁能不死只生?独有素臣一死,顿教万姓难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一二回
7、纵然战死,浩气长存,让后世说起来也不丢人,还可给世人树一个宁死不屈的榜样,虽死犹生。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二章
8、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唐无能子《无能子·宋玉说》
9、至曾晢、晏子,身为贤士,名传不朽,其人虽死犹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
10、臣识见近浅,才非匡济,谬参列侍,忝齿诤臣,敢不竭诚,以速官谤。倘裨政化,虽死犹生。
唐李彭年《论刑法不便第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