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形容选拔人才不容易。
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张九龄传》
1、谓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求其长致。
宋陈师道《谢胡运使启》
2、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元脱脱等《宋史・选举志一》
3、汉魏已降,达识继轨,雅俗所归,惟称许(邵)、郭茶(泰)。拔十得五,尚曰比肩,其馀得失未闻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
4、知人之难,虽自古所慎,而拔十得五,其道可行。
唐张九龄《上封事书》
5、选士古今为难,拔十得五,贤愚犹半。
唐赵憬《上审官六议表》
6、《名山藏》有拔十得五之誉,《大政记》有挂一漏万之讥。
明张岱《琅嬛文集·三·征修明史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