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制人 【hòu fā zhì rén】
褒贬中性
结构连动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今义:后指在较量中先让对方动手,然后寻找时机,制伏对方。
后:方位词。背面的部分;人或物背面所朝的方向。
发:发动。
制:控制,制服。
人:别人,他人。
# 例句
1、校篮球队采用防守反击的战术,后发制人,赢了这场比赛。
2、在商战中,他采用了后发制人的策略,等竞争对手耗尽资源后,再一举出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秦二世元年七月,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秦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原先被秦国推翻了的六国后代及一些地方官吏,也相继起来反对秦王朝,趁势争权夺利。会稽郡的太守殷通,一向与项梁关系很好。农民起义后不久,殷通把项梁请来,对他说:“江西已起义,这是灭亡秦朝的好机会!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意思是:先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下手的就被敌人制服。)我想出兵,先占据一方,然后向外扩展,行动要迅速,晚了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我想出兵,请你和桓楚带领军队作战。现在桓楚流落他乡,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请项籍去找他吧。”项梁这个人野心很大,怎么甘愿当殷通的下属,便与他的侄子项籍(羽)密议。他叫项羽拿着宝剑,在外等着,也来一个“先即制人”。交代完之后,项梁又进去与殷通同坐,并告诉殷通,召项羽进来,让他去找桓楚。殷通答应之后,项梁便召项羽进来,向他使了一个眼色,项羽便将殷通杀了。项梁提着殷通的脑袋,佩上殷通的印章,众人全都惊骇不已,旧吏亦惊恐。项梁告诉了众人,于是率兵起义反秦。
# 出处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战国荀子《荀子·议书》
# 引证
1、楚汉成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现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我们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你来一手我也来一手。
现代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3、深知人心有向背,敢后发制人歼强虏。
现代陈毅《枣园曲》
4、也许,儿子和女婿们,中了她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圈套却仍未能识破其诡计吧?
当代梁晓声《沉默权》
5、公子羽叹了口气道:“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能后发制人的,绝对比先发制人更可怕。”
当代古龙《 天涯·明月·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