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易乱 【yǐ bào yì luàn】
褒贬中性
结构动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一种暴乱平定了,却换来另一种暴乱。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用。
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易:改变,更换。
乱:叛乱,祸乱。
# 例句
1、统治者若以暴易乱,往往会适得其反,激起民众更大的反抗。
# 成语故事
周武王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两位深受儒家思想敬重的商朝遗老——伯夷与叔齐,因坚决反对武王以武力更迭天下的方式,选择了不与周朝合作,他们退隐至首阳山,仅以采集野菜维生,展现了高尚的气节与不屈的精神。最终,在贫病交加中,他们于山中辞世。临终之际,他们吟唱出一曲悲壮的民谣,其中有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吾知其非矣。”此言意在表达他们虽身处逆境,采薇为食,但内心深处对于以暴制暴、更迭政权而暴政未改的现状深感痛惜与无奈,明确指出了这种做法的不当与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暴易暴”这一成语逐渐为人所熟知,它不仅仅是对周初政治的一种批判,更被后世广泛引用,用以形容政权更迭后,新的统治者继续沿用前任的暴虐手段,未能带来真正的变革与改善。而“以暴易乱”作为“以暴易暴”的另一种说法,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开来,两者均深刻揭示了人们对于和平、正义与合理政治变革的渴望。
# 出处
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如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则也。
唐魏徵《论时政疏》
# 引证
1、(袁绍、孙坚等)同时俱起,以讨董卓为名,然包藏祸心,以暴易乱,窃命矫制,结党树朋,观衅待时。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
2、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