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向远大、纵深的目标进行开拓;广博而精深地探索学术、道理。
古义:原指能钩取深处之物和招致远处之物。
今义:后比喻探索深奥的道理或形容治学的广博精深。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佚名《易·系辞上》
1、及周史之筮敬仲,庄叔之筮穆子,可谓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矣。
汉王符《潜夫论·卜列》
2、钩深致远,益非浅识所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3、鸣弦转轸,要先有钩深致远之怀,不规规于弦手之间,期较工拙,便为造微入妙。
宋何薳《春渚纪闻·琴趣》
4、人有不卜,卜无不验,自非有得于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之学,其孰能是?其号通玄也宜矣。
明凌云翰《赠卜师李通玄序》
5、足下学术塞渊,文辞朴茂,钩深致远,谅非綦难。
近代周祥骏《答胡朴安书》
6、延寿、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
东汉班固等《汉书·陈汤传》
7、安公穷览经典,其寻文比句功夫最深,乃能钩深致远。
现代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八章
8、(甘))延寿、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
汉耿育《上书言便宜因冤讼陈汤》
9、郑君(玄)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邴原传》一一裴松之注引《原别传》
10、向微德仁两至,则夫子不复叹,焉详其精义被物、钩深致远之旨,乌可究其津涯而窥其墙仞哉!
唐萧定《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