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儆效尤 【yǐ jǐng xiào yóu】
褒贬中性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以:用,拿。
儆:告诫,警戒。
效尤:照坏样子去做。
# 例句
1、公司对那位违反规定的员工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以儆效尤。
2、为了维护校园秩序,学校对打架斗殴的学生进行了公开处分,以儆效尤。
# 成语故事
据《左传》记载,庄公二十一年,郑厉公与虢公在弭地达成盟约,共同策划攻打王城。他们集结军队,猛烈进攻,最终成功攻破了王城,王子颓及五位大夫不幸丧命。胜利的喜悦让郑伯在王城的宫门西侧设宴款待惠王,并准备了精美的歌舞表演,惠王对此感到十分愉悦,因此慷慨地赏赐了郑伯虎牢以东的土地。
然而,原伯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却忧心忡忡。他评价郑伯的行为说:“郑伯今日效仿他人,行不义之事,未来必将因此自食恶果。”果然,同年五月,郑伯便遭遇了不幸,离世而去。
这个历史事件,后来演化成了“以儆效尤”这一成语,用以警示世人:对于犯下错误或罪行的人,必须给予严肃的处理,以儆效尤,让其他人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遏制潜在的效仿者。这种警示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的公正与秩序至关重要。
# 出处
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 引证
1、圣母道:“尔等既有凡心,已犯天律,不能不惩,以儆效尤。”
明朱名世《牛郎织女》第一回
2、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三回
3、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余事可一概不提。
现代鲁迅《准风月谈·文床秋梦》
4、为了严肃校纪,不处分不足以平众愤。学校决定给予你大过处分,以儆效尤。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二
5、正因为他坏事做尽,恶贯满盈,所以政府判处他死刑。这一方面是为了惩罚本人,另一方面是以儆效尤。
当代佚名《民主与法制》1984年第3期
6、其有钻嘱馈遗、混淆清议者,容臣等参处一二,以儆效尤。
明许弘纲《慎荐边材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