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羊九牧 【shí yáng jiǔ mù】
褒贬贬义
结构紧缩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
比喻:比喻民少官多。也比喻领导多,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十:数词。九加一所得。
羊:哺乳动物。反刍类。有绵羊、山羊、羚羊、黄羊等种。
九:数词。八加一所得。
牧:牧人,放牧者。
# 例句
1、在南北朝时期,北周设立的州郡太多,官员数量成倍增加,形成了十羊九牧的局面,百姓负担沉重。
#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杨尚希在明帝、武帝、宣帝三朝都有担任过要职。在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掌控以后,杨尚希也是忠心耿耿的对隋文帝,隋文帝改变了鲜卑族的统治,恢复汉制,以此来适应汉人的愿望。当时在朝设立的州郡相对秦汉时期多了有一倍,千户人家便分作两个郡:方圆百里便设有几个县,这样的分法导致官员卒更多了很多,国家的负担日益加重。杨尚希对此顾虑重重,他向隋文帝上书报告说:"我们国家现在州郡这么多,这就像是十羊九牧,这样会把国家托垮掉,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真正需要的州那留住,不需要的都可以撤掉。对于国家来说,人口、面积还是这么多,国家的收入不会减少,但是开支却大大的降低了。这样还可以把有用的贤才能人派到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隋文帝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掉了很多的州郡,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成语"十羊九牧”的故事,十羊九牧比喻民少官多,也比喻领导多,政令不让人们无所适从。
# 出处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唐魏征等《隋书·杨尚希传》
# 引证
1、每村立社官,仍置平直老三员,掌簿案,设锁钥,十羊九牧,人皆散逃。
唐张𬸦《朝野佥载》卷四
2、其地已有尚书薛希琏、少卿张固镇抚,又有侍郎邹干、都御史王竑振济,而复益之以翼,所谓“十羊九牧”。
清张廷玉等《明史·刘炜传》
3、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唐刘知几《史通·忤时》
4、故臣谓南北两部当受中部节制,而中部诸营,南北部大将亦得过而问焉。但不得人自为制,有十羊九牧之患。
清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孙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