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缘 【qín jìn zhī yuán】
褒贬中性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古义:原或作“秦晋之匹”,指两姓相匹敌的联姻。
今义:后称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为“秦晋之缘”。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以指两姓联姻。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缘:缘分。
# 例句
1、这对新人的结合,被亲朋好友誉为秦晋之缘,象征着两个家族的紧密联合。
2、两个历史悠久的家族通过婚姻结成了秦晋之缘,共同书写了新的家族篇章。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晋互为劲敌。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修好,晋国也以女儿伯姬为媒,两国结为亲家,开启了“秦晋之好”的篇章。
晋国内乱之际,晋献公驾崩,夷吾得到秦穆公的援助,顺利继位,是为晋惠公。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趁秦国大旱,发兵攻秦,结果大败,不仅失去五城,还将太子圉作为人质留在秦国。秦穆公为了笼络晋国,将女儿怀赢嫁给圉,并与晋国约定以黄河为界,两国重修旧好。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圉为保位,偷偷回晋。次年,晋惠公死,圉继位,是为晋怀公,与秦国断交。秦穆公闻此,大怒,决定扶持重耳登上晋国大位。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东渡黄河,占领狐地,最终成为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鉴于秦穆公的帮助以及两国联盟的关系,一直与秦国友好相处。
“秦晋之好”由此而来,泛指两家联姻。该成语也被称作“秦晋之缘”、“秦晋之盟”、“秦晋之匹”。
# 出处
我与你成合秦晋之缘何如。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
# 引证
1、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 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学生虽衔环结草,不敢有忘。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