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三教 [jiǔ liú sān jiào]
褒贬中性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
# 例句
1、在这个城市里,九流三教的人物应有尽有,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性的社会图景。
# 成语故事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由"三教"和"九流"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其中,"三教"即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书》中的记载: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社会动荡,许多人寻求宗教慰藉,投入佛、道二教。宇文邕鉴于僧侣道士不事生产且免税,考虑废除。于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之日,他召集朝臣和宗教界人士,探讨三教的地位。多数人认为,儒教应居首位,道教次之,佛教居后。
而"九流"则源自《汉书·叙传下》,提及秦代焚书之后,汉代刘向对幸存的《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等典籍进行整理分类,并撰写《别录》,从而区分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九大流派。
随着时间的演进,"三教"和"九流"这两个词汇合并成为"三教九流",或称为"九流三教",用以泛指宗教、学术领域的各种流派,同时也指代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或行当的人,以及江湖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 出处
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着目录,略序洪烈。
东汉班固等《汉书·叙传下》
# 引证
1、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武帝纪上》
2、六学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纷乱,诸子相腾。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着目录,略序洪烈。
东汉班固等《汉书·叙传下》
3、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才做得子弟,非同容易也呵。
元武汉臣《玉壶春》二折
4、天桥这地方,九流三教,什么样子的人都有。
现代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一回
5、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能尽数!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