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 【ǒu xīn lì xuè】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操心劳累得把心血都吐了出来。
比喻:比喻苦心思索,费尽心血。
今义:形容倾注全副精力,苦心思虑,竭尽心血。多用于创作构思、出谋设计。
# 例句
1、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呕心沥血地研究,为了突破某个科学难题,他们不辞辛劳,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2、艺术家们为了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常常需要呕心沥血地构思、创作和修改,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3、他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呕心沥血地工作了几个月,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贺传》:“(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唐朝时有一个叫李贺的诗人,字长吉,是李唐宗室。从小就很聪明,能诗能文,有“神童”的称誉。长大后,上京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士们嫉妒他的才情,使他受到各种压抑,结果落第,从那以后他对功名冷淡,专心于吟诗作文。
他作起诗来,不先立题目,而是每天一早骑了一匹瘦马,叫个书童背了锦囊(丝织的手袋)跟在后面,遇到了好的题材,马上写成诗句,放在锦囊里,回到家里,就把它整理写成佳篇。
李贺身体一直不好,母亲见他天天从早到晚的奔波,非常担心,故每天待到李贺回家,便要查看他锦囊,若是见到诗句太多,便忍不住责骂他道:“你这孩子如此下去,终有一天要连心血都呕出来!”唐宪宗时,李贺做了协律郎(调和乐器音律的官),传说某日白天他见到一个穿红衣的人拿了一块板,板上写着:“上帝成白玉楼,召君作记。”意思是:上帝建成了一座白玉楼,召你去写一篇记,接着他便死了,那时还只二十七岁呢!
# 出处
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李贺传》
# 引证
1、区区狂瞽,呕心沥血,实为国计。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四
2、每草一疏,陈一议,不惮千言万语,呕心沥血,以求一当。
明毕自严《津库已匮疏》
3、而欲如寿之呕心沥血,出鬼入神,以成此千古无偶、万世不磨之大文,断不能矣。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八回
4、我的舞台,几年来在这里演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现代叶圣陶《抗争》
5、为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提高,鲁迅先生真是呕心沥血,耗尽了毕生精力。
当代佚名《人民文学》1978年第5期
6、(鲁迅)还于二十三日扶病口授序文,赶在出书前如约寄出,虽寥寥数百字,真是字字呕心沥血。
现当代赵家璧《编辑忆旧·鲁迅编选〈苏联版画集〉》
7、李贺在写作时又特别强调创新……他自己也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足见其创作之呕心沥血。
现代余绍荣等《名人轶事·诗的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