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马革裹尸”详细解释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朗读

褒贬褒义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在战场上战死后,没有棺木盛敛,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疆场,为国捐躯。也形容军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英勇无畏气概。

马革:马皮。
裹:包裹,盛敛。
尸:尸体。

# 例句

1、男儿应该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2、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 成语故事

马援是后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将领。他生在前汉末年,12岁时父母双亡。哥哥马况让他学诗,学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起色,马援便要求到边疆去放马。哥哥怕弟弟灰心,就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意思是你的才能很大,可能成熟得晚些。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大器晚成”。 马援果然应验了哥哥的话——“大器晚成”。王莽末年,他被任命为新城大尹,就是汉中的太守。王莽败后,隗嚣拜他为绥德将军,后来,马援与隗嚣反目成仇。刘秀大军西征时,马援受到重用。刘秀让马援与群臣共商讨伐隗嚣之计。马援顺手将一袋米倒在席上,按地形堆成山川河谷,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沙盘模型。当时,刘秀高兴地大叫,敌军全在我眼中了!随后,刘秀大军便进占第一(今宁夏固原县),隗嚣军大败。建武九年,马援被拜为太中大夫,建武十一年拜为陇西太守,是刘秀帐下有名的常胜将军。 光武帝刘秀基本统一中国后,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极力避免战争。 建武二十年,马援班师回京后,刘秀赏赐给他一辆兵车,职务仅安排在九卿之后,封为新息侯。许多朋友都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冀,他跟马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言谈中不免有些溢美之词。谁知马援却说:“男子汉就是应该在战场上逞雄,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醉卧床上,缠绵于儿女之情!”言辞之间表明了自己立志战死疆场的雄心壮志。孟冀敬佩地连连称道,说:“将军真是壮烈之士,男子汉就应当如此!” 虽然马援在花甲之年请战出征,为国尽忠,最后病逝军中,但他的“马革裹尸”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传颂,在历朝历代的将士中影响深远。 毛主席也曾在大悲大痛的时候,引用过这个典故。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敌机的一次空袭中光荣牺牲,金日成希望能将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毛岸英烈士的遗体是留在朝鲜还是运回国内,当时毛主席没有立即答复,等到第二天早上,秘书发现主席的桌子上有两句诗,写的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主席的批示就在诗中。毛岸英烈士被安葬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 近义词

以身许国
捐躯报国
为国捐躯
毁家纾难

# 反义词

贪生怕死
欣生恶死

# 同义异形

裹尸马革

# 出处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 引证

1、瑜听罢,于床上奋然跃起曰:“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五一回

2、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3、虽说有志者应马革裹尸,为国效劳,可是你还这么年轻哩!

当代钟桂松《茅盾和他的女儿》

4、燕颔有相,曾无定远之期;马革裹尸,实负伏波之愿。

唐李商隐《代仆射濮阳公遗表》

5、只要战争在南方一起,我做军人的只有奔赴沙场马革裹尸。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三

6、正隆四年病殁,临终有诗云:“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死亦何辞。姓名不到中兴历,自有皇天后土知。”

宋周密《齐东野语·何宏中》

7、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

8、诚复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

北齐朱瑒《与徐陵请王琳首书》

9、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

现代方志敏等《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歌》

10、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诗

11、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何如!

近代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

12、(马援曰)方今匈奴、 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东汉班固等《东观汉记·一二·马援传》

13、(翰入见上曰)臣既以身许国,不愿死于家,得以马革裹尸足矣。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二六〇·崔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