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比喻:亦泛指失败。比喻论争失败后的狼狈状态。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1、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被俘者二百五十余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六回
2、等到依唐阿一逃、营口一失,想不到纶巾羽扇的风流,脱不了弃甲曳兵的故事,狂奔了一夜,败退石家站。
清曾朴《孽海花》三十二回
3、赵恒惕曾派叶琪、李品仙、马济等部入桂援陆。马济入广西稍一交锋,便被沈鸿英打得弃甲曳兵而退。
现当代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第一九章
4、到了傍晚弃甲曳兵,狼狈而回。
现代楼适夷《沦陷生活》
5、某虽不敏,起懦志于弃甲曳兵之后,贾余勇于任重道远之涂。
宋林之奇《上何宪书》
6、我这里水背舰焚期克战,他那里弃甲曳兵争俘献。
明张景《飞丸记·京邸道故》
7、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弃甲曳兵,败阵下去。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8、敌弃甲曳兵,退至二道桥。
近代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一节
9、于是乎所谓国民总意说,不得不弃甲曳兵,设遁词焉,而变为国民多数说。
近代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10、在《民报》坚决有力的进攻下,《新民丛报》终于弃甲曳兵、完全失败,最后不得不宣告停刊。
近现代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