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卧鼓 【yǎn qí wò gǔ】
褒贬中性
结构主谓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指军队停止战斗,隐蔽起来,等待时机。
偃:仰面倒下,放倒。
旗: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zhé),多是长方形或方形。
卧鼓:把鼓放下来。
# 例句
1、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突然偃旗卧鼓,不再公开对抗,而是转向幕后协商,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共识。
2、面对公众强烈的反对声音,政府决定偃旗卧鼓,暂停了备受争议的开发计划,同时展开更广泛的民意调查,以寻求更加平衡的解决方案。
# 成语故事
赵云是三国蜀汉的一员大将,不但骁勇善战,也擅长用计取胜。据《云别传》(《三国志》赵云本传裴松之注引)载,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争战,曹操将军队屯驻在汉水的北山之下,黄忠和赵云前往劫粮草。黄忠的部队在途中被曹军包围,赵云便率兵来支援,打退了曹操的军队。曹操心有不甘,重整军队继续追击。赵云回到营地后,沔阳长张翼看见曹军逐渐逼近,想要关上营寨的大门,坚守阵地。赵云却下令敞开营门,放倒军旗,停止战鼓,故布疑阵。曹操看到蜀军阵地一片死寂,毫无动静,怀疑赵云已经设下埋伏,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急忙退兵。这时赵云下令战鼓齐鸣,万箭齐放。曹军遭到这突来的伏击,顿时大乱,纷纷逃命,混乱中自相践踏和跌入汉水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后来这段故事中的“偃旗息鼓”演变成一句成语,除了原有意思外,也用来比喻事情中断或声势减弱。
# 出处
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唐姚察、姚思廉《梁书·王僧辩传》四五
# 引证
1、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分命众军,乘周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唐李大师、李延寿《梁书·王僧辩传》
2、迩年以来,虏酋羽书不绝于道,然犹时时革面,怀我好音,故沿边成守,得以偃旗卧鼓,稍幸息肩。
明方应选《福建武举乡试录后序》
3、[王]德倍道自寿春驰至蕲县,与金游骑遇,遂入城,偃旗卧鼓,游骑引去。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宋高宗绍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