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趋尺步 【shéng qū chǐ bù】
褒贬中性
结构并列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沿着墨线行,照着尺度走。
比喻:比喻举止言行循规蹈矩,一切都要合乎法度。
绳:木工取直用的器具。喻规矩,法度。
趋:小跑,快步走。
尺:尺子,一种量长短的器具。喻法度或标准。
步:步行。
# 例句
1、如果一直绳趋尺步,不敢尝试新方法,我们将很难取得突破。
# 成语故事
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任焕章阁待制。当时,权臣韩佗胄与赵汝愚互相倾轧,将亲近赵汝愚的朱熹等人所提倡的道学斥之为“伪学”。赵汝愚被斥逐以后,韩佗胄更加作威作福。右谏议大夫姚愈为了讨好韩佗胄,居然谣传道学权臣结为死党,想篡位夺权呢。在韩佗胄等人的鼓吹下,皇帝居然诏告天下,要对“伪学”进行讨伐。有人还上书皇上,建议把朱熹斩首示众。当时,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士人们全都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稍以儒道之学闻名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跟着朱熹学习、有独立见地不怕压迫的人,都隐蔽在山野之中;那种胸无定见、曲意逢迎、卑怯懦弱的人,则换请他人为师,经过朱熹的门前也不进去,甚至改换衣帽,在街上游荡,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朱熹的死党。而朱熹每天依然不断为学生们讲学。有人劝告朱熹说:“把学生们辞退了吧,以免遭祸。”朱熹总是笑而不答。
# 出处
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怍。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
宋苏洵《衡论·广士》
# 引证
1、(黄)晴川绳趋尺步,动以礼法督诸生,呼必称名。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一七·丁石台、吴平山二先生》
2、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
元脱脱等《宋史·朱熹传》
3、西汉惟武帝以前之文,生气奋动,倜傥排宕,不可方物,而法度自具。昭、宣以后,则渐觉繁重滞涩,惟刘子政杰出不群,然亦绳趋尺步,盛汉之风邈无存矣。
清方苞《方苞集·集外文四·古文约选序例》
4、惟耶稣一教不与天主教同日而语,其守己奉公,绳趋尺步,盖有与天主教同源而异流,殊途而别辙者。
清王韬《传教上》
5、人少而能守小学之事,然后其长也,可以知大学之道,盖有绳趋尺步,而不能穷神知化者矣。
明高攀龙《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