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鞭断流 【tóu biān duàn liú】
褒贬中性
结构兼语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投:投入,扔。
鞭:马鞭子。
断:截断。
流:水流。
# 例句
1、将军在战前动员时,豪情满怀地说:“我们的军队人数众多,投鞭断流,必将一举攻克敌方城池。”
2、他以“投鞭断流”的兵力优势自居,却忽视了敌人的智谋和地形优势,最终导致了失败。
# 成语故事
东晋时,黄河流域以北地区被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割据。他们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后来氐族中的符姓建立了秦国,历史上叫苻秦,也叫前秦。前秦有位知人善任的君主,名叫苻坚,他任用王猛做宰相;王猛替前秦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前秦逐渐强大起来,逐步统一了北方。和东晋南北对峙,前秦一心想消灭东晋。由于东晋实力薄弱,前秦君主苻坚就很藐视东晋,准备出兵攻打东晋,大臣苻融劝阻他说:“晋是汉族统一的政府,而且凭借着长江的险固,又有人民拥戴,我们是不能攻打它的。”苻坚仗着自己国势强盛,兵马众多,骄傲地说:“我统领着百万大军,每个人把鞭子投进长江里,也足够截断长江的水流,驱众前进,他们有什么险固值得倚仗?”后来苻坚倾尽全国兵力,和东晋军队在淝水(源出于安徽合肥县紫蓬山,分为两条支流一条东流入巢湖,一条西北流入淮水。)岸上决战,最终被晋军的将领谢玄打败了,前秦不久解体,东晋安定下来,这场有名的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 出处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
# 引证
1、敌强而骄,剿弃乃命,大举入边,有盟不信,投鞭断流,气无坚陈。
宋李流谦《祭陈左相文》
2、汉水之隈,高公莅上,千里风霾,投鞭断流。
清黄宗羲《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玄若高公墓志铭》
3、分了一班番将过江的汛地,要一鼓而渡。十万人马,真有投鞭断流的光景。
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三八回
4、或有见于多多益善之说而败于投鞭断流。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六》
5、孤城其如弹丸,谓靴尖之踢倒长江,虽日堑固,欲投鞭而断流,凶焰如斯,先声屡至。
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八·吕文焕回本国书》
6、阴云惨淡悲风号,红巾十万排江皋,投鞭断流已深人,背城借一将安逃?
清薛时雨《铁六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