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人的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
古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
今义: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雍也》
1、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联甚喜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2、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元费唐臣《贬黄州》三折
3、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
4、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含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唐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5、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故文质彬彬,而体要立矣。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毕命》
6、(瞿)秋白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说话斯文,十分有礼貌。
现当代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
7、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唐王勃《三国论》
8、如向者一二耆秀,皆浮华交会之材,哗世取宠之士,嘘枯吹生之文,非所谓文质彬彬者也。
近代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9、虽则王仲先有心要勾搭潘文子,见他文质彬彬,言笑不苟,无门可入。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一四
10、人家老陈文质彬彬,老实巴脚,你就别欺侮他了。
现代蒋子龙《收审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