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求仁得仁”详细解释

求仁得仁 【qiú rén dé rén】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连动 组合abcb

# 基本释义

基本: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泛指追求的高尚理想、愿望实现了。

求:追求;探求;寻求。
仁: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得:获取,接受。

# 例句

1、经过多年苦读,他终于求仁得仁,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君灵公把儿子蒯聩驱逐出卫国。后来,卫灵公死了,国人就立蒯聩的儿子名辄的当了国君,称卫出公。那时,蒯聩逃亡在晋国,听到这个喜讯马上回卫国,谁知他儿子辄竟去拦阻他,生怕父亲抢去国君的宝座。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学生冉有、子贡都想听听夫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子贡问夫子道:“古时伯夷、叔齐兄弟两人,为了继承王位问题彼此推让,最后各自逃跑了,这是些怎样的人呢?”孔子说:“这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个人,各自有没有怨恨呀?”孔子又说:“他们都想一心一意求仁德的,后来都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怨恨啊!”子贡他们听后,出去告诉别人道:“夫子不是帮助卫出公的人!”

# 近义词

如愿以偿
得其所哉
天从人愿

# 反义词

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求之不得
大失所望

# 出处

(子贡)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

# 引证

1、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

2、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3、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就独使他磕头……反对物质文明的,自然更应该不使他衔冤坐汽车。这样一办,真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净许多罢。

现代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4、不敢奉诏非迂愚,求仁得仁且不朽。

清曾王孙《送陆林士同年罢官归里》诗

5、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6、(左宗棠)如今积劳病故任上,与疆场阵亡无异,在他亦可说是求仁得仁,死而无憾。

当代高阳《母子君臣》一一

7、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晋阮嗣宗《咏怀》诗之六

8、彼先生者(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

汉刘向《列女传·二·鲁黔娄妻》

9、某齿发向衰,志力犹在,遇贤相,逢明时,亦愿一豁平生,少展微分;不然者,老于泉石,亦求仁而得仁。

唐陆长源《上宰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