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 【shí rén yá huì】
褒贬贬义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比喻:比喻自己无真知灼见,只是因袭或重复别人的语言或文字。
拾:拾取。
人:他人,别人。
牙慧:原指言外的理趣,后指别人的观点、言论。
# 例句
1、他的文章缺乏自己的见解,多是拾人牙慧,没有新意。
2、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拾人牙慧。
3、他总是喜欢拾人牙慧,从不自己深入思考问题,因此他的论文常常缺乏深度。
4、她不喜欢拾人牙慧,总是努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意。
5、他经常在讨论中拾人牙慧,很少提出自己的原创观点,这让同事们感到有些失望。
# 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非常推崇玄学,许多学者因此涌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殷浩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对《老子》和《周易》等经典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他曾担任过"中军"的职位,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殷中军"。他的名声甚至吸引了镇西将军谢尚的注意,谢尚年轻时就对殷浩的才华仰慕已久,并特意前去拜访。殷浩的言谈举止充满了风度,言辞华丽而富有内涵,令谢尚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汗流浃背。
后来,殷浩被任命为"建武将军",负责指挥扬州、豫州、徐州、兖州和青州的军队。然而,由于缺乏军事经验,殷浩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最终被解除了职务,并被流放到了信安(今浙江省境内)。尽管遭遇了这样的挫折,殷浩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他没有抱怨,依旧沉浸在对道家思想的探讨和诗歌的吟咏之中,只是常常用手在空中反复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
殷浩有一个外甥,名叫韩康伯,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伶俐和善于表达的特质,这让殷浩对他十分喜爱,并认为他有着非凡的潜力。然而,殷浩对韩康伯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殷浩被流放期间,韩康伯也陪伴在他身边。一次,殷浩偶然听到韩康伯在对他人发表言论,出于好奇,他便靠近倾听。结果发现韩康伯所讲的内容,不过是拾人牙慧,抄袭了殷浩的一些言论,并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却显得颇为自满。
殷浩对此感到不悦。他后来对朋友表示:“康伯自以为得到了我的真传,但实际上,他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都未能触及,就自以为已经了不起了。”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拾人牙慧”,用来形容那些没有自己见解,只是抄袭他人言论的人。
# 出处
殷中军(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引证
1、余凡诸立论,断不肯拾人牙慧,宁为人所讪笑,而人云亦云,终有所不能为也。
清代吴雷发《说诗菅蒯》三二
2、某甲本不知文,而偏又习知文家似是而非之说,宜其拾人牙慧而又失所指其不通。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论文辨伪》
3、母亲笑着对我说:“你这篇论文是拾人牙慧的。”
现代茅盾《我走过的路》
4、明用故事,却暗翻前局,方不是拾人牙慧。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一八回
5、他不惯于跟人在这类题目上争论。况且这些话并不是他独创的见解,叫别人听了会冷笑——“哼,逸漠先生只会拾人牙慧!”
现代张天翼《速写三篇·“新生”》
6、怎么我们中国现在事事步人后尘,拾人牙慧,为甚么放弃着这么好的立宪不去学呢?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一六回
7、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若反以新为嫌,是必拾人牙后,人云亦云。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