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烂海枯 【shí làn hǎi kū】
褒贬褒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形容历时极为长久,变化极大。多用作男女表达爱情时的盟誓,反衬爱情恒久坚定,永不改变。
比喻:比喻永久。也比喻到尽头,彻底。
石:岩石;石头。构成地壳的矿物硬块。
烂:破碎。
海:一般指被陆地、岛屿、半岛等分隔开的海洋水体。为大洋的外缘,受陆地影响大,深度较洋浅,一般不超过2000米,水色浅、透明度低。
枯:干涸。
# 例句
1、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对你的爱意都不会改变,即使到了石烂海枯的那一天,我的心依旧会为你跳动。
2、他们之间的爱情誓言,犹如石烂海枯一般坚定,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会改变。
# 成语故事
"海枯石烂"这一成语,实际上是由两个独立的词语“海枯”和“石烂”结合而成的。
“海枯”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诗人杜荀鹤的《感寓诗》中,他写道:“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这句话传达了杜荀鹤对于人心难以捉摸的感慨,他认为即便海水枯竭,也终有见底的一日,但人的内心却至死都难以被完全理解。
而“石烂”一词,则源自唐朝另一位诗人杜牧的《题桐叶》诗,他写道:“一丸五色成虚语,石烂松薪更莫疑。”在这首诗中,杜牧用石头风化粉碎、松木变为柴火的自然现象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枯”和“石烂”这两个词语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海枯石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时间极其漫长,变化极其巨大。在表达誓言时,它也常用来强调意志的坚定,永不改变。此外,这个成语还有“石烂松枯”、“石烂海枯”等其他类似的说法,但其基本意义保持不变。
# 出处
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海枯天地老。
元萨都拉《雁门集·九·过桐庐》
# 引证
1、你若执迷不从,凭你石烂海枯,此中不可复出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2、报施适当非为过,虎头蛇尾事可耻,石烂海枯团体固。
清王维城《新乐府》之二
3、石烂海枯,精卫之冤诚难改。
近代梁启超《上鄂相张制军书》
4、鸡鸣剑吼心疑碎,石烂海枯志不磨。
近现代谢树琼《自嘲》诗
5、骥知寇终难灭,乃与思陆约,立石金沙江为界,与他宣誓道:“石烂海枯,尔乃得渡。”
近代蔡东藩《明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