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俗伤风 【bài sú shāng fēng】
褒贬贬义
结构联合
组合abcd
# 例句
1、他的行为败俗伤风,严重损害了社区的声誉和道德风尚。
2、这类低俗的广告不仅败俗伤风,还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成语故事
在唐宪宗的时代,佛教的影响遍及全国,从朝堂的贵族到普通的百姓,信奉者众多,连宪宗本人也深受其影响。某一日,宪宗皇帝庄重地将一块据称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迎入宫中,以表敬意和虔诚。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当时文坛巨匠韩愈的深深忧虑。
韩愈,这位以文章直抒胸臆、敢于直言的文学家,针对此事写下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在这篇文章中,他言辞犀利地指出,佛教虽有其教义,但终究是外来之教,而我国的先贤如尧、舜、禹等,虽未接触过佛教,却以其智慧与仁德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他们不仅在位时间长久,更享有高寿。
韩愈批评道,宪宗将佛骨引入宫中,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富,更为严重的是,此举可能会引发一种极端的、甚至病态的信仰行为。他担忧,人们可能会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而采取割肉献佛等极端方式,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社会道德和风俗的极大冲击,即所谓的“伤风败俗”。韩愈在文中严肃地指出,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如果被四方传为笑谈,那么对于国家的形象和稳定,无疑将造成极大的损害。
韩愈的建议是,应将佛骨投入水火之中,以消除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篇言辞激烈的表状触怒了宪宗皇帝,他认为韩愈在暗中讽刺他的寿命不长,因此欲对韩愈施以重罚。幸运的是,宰相裴度及时站出来为韩愈辩护,才使得韩愈免于更严重的处罚,只是被贬谪到外地去做官。
“伤风败俗”这个成语,便源于韩愈的这篇《论佛骨表》。它用来形容那些违背社会道德和风俗的行为,也作“败俗伤风”,成为后世批评不良行为的重要词汇。
# 出处
候服玉食,败俗伤化。
东汉班固等《汉书·叙传》一OO下
# 引证
1、苟务作异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