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驿站成语大全 探索中华文化瑰宝,学习精妙成语,传承千年智慧

您当前的位置: 成语大全 >  成语“不置可否”详细解释

不置可否 【bù zhì kě fǒu】朗读

褒贬中性 结构述宾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

不:副词。
置:放,立。
可:行。
否:不行。

# 例句

1、在会议上,面对这个重要的提案,他选择了不置可否的态度,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使得整个讨论陷入了僵局。
2、在面对同事关于新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询问时,他选择了不置可否的回答,既没有直接肯定项目的潜力,也没有否定其风险,显然是在等待更多的信息再做决定。
3、在谈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时,他显得异常谨慎,对于各种提议都保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

# 成语故事

"秦朝时期,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水工修渠之名,排挤客卿,求秦皇下令驱逐所有客卿,客卿李斯向秦王呈上了一篇《谏逐客书》。 李斯首先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广纳贤士为例,强调了重用客卿的重要性。随后,他列举了秦王的种种爱好,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无一不是来自其他诸侯国。李斯在奏章中写道:“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意思是:陛下不看人能否重用,不考虑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的人就要求其离开,只要是客卿就被驱逐。这样看来,您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百姓啊。秦王读了李斯的奏章后,深感惭愧,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后来,这个故事便延伸出成语“不置可否”,也作“未置可否”“不加可否”等,形容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不明确表示态度。"

# 近义词

模棱两可
未置可否
不置褒贬
不置一词
模棱两端
摸棱两可
不予置评

# 反义词

斩钉截铁
旗帜鲜明
泾渭分明

# 同义异形

未置可否

# 出处

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

# 引证

1、“真是太不应该……你不理她们就算了。”桂卿诚恳地说。曹女士不置可否地凝眸望着空中。

近代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九

2、田畴好久不置可否,他没有这分兴致,但也没有理由拒绝。

现代沙汀《困兽记》一八

3、曹志方那种俨然的态度倒使得章秋柳不好意思再笑了;她不置可否似的微微颔首,没有回答。

现代茅盾《蚀·追求》六

4、白嘉轩对这件婚事不置可否,只是说:“你跑一步路,去问问嘉道,把事情弄清白。拜祠堂的事等你问了嘉道再说。”

当代陈忠实《白鹿原》八章

5、费小胡子看来机会已到,就把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

现代茅盾《子夜》十

6、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六

7、四坐皆士大夫,言人人殊,公不置可否。

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 初集四·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