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 【zhāo rán ruò jiē】
褒贬贬义
结构偏正
组合abcd
# 基本释义
基本: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古义:原形容非常明白显著,好像在高空运行的日月一样。
今义:后形容含义或真相毕露,清楚明白。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
若:如同,像。
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
# 例句
1、经过调查,他贪污受贿的事实昭然若揭,最终被绳之以法。
2、这个项目的失败原因昭然若揭,主要是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扁庆子的智者,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有一位叫孙休的弟子,虽学识渊博,但心态消极,常常自怨自艾。一日,孙休来到扁庆子的居所,满怀抱怨地诉苦道:“我辛勤耕耘却难得丰收,入仕为官又未遇明君赏识,被贬回乡又饱受地方官员的欺凌。我究竟做错了什么,才会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扁庆子听后,平静地回应:“你炫耀自己的才智来凸显他人的无知,以自身的品德高尚来对照他人的不足,如此光明磊落,如同日月高悬。然而,你拥有健全的身体,家庭和睦,未曾遭遇耳聋、目盲、跛足等不幸,相较于许多人来说,已是极大的幸运,又何来抱怨天命之说?你且去吧!”孙休听了这番话,深感惭愧,于是默默离去,内心充满了反思。这便是成语“昭然若揭”的由来,用来形容道理显而易见,或者真相、本质一目了然。
# 出处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春秋庄子《庄子·达生》
# 引证
1、疏中复言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其诛丕之篡汉,而许先生以人心天命之归,昭然若揭,日月而行矣。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八回
2、今折衷《论语》,参诸从制,子程子之误,昭然若揭矣!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
3、厂长受过高等教育和她良好的家教,使她不愿意以恶意去揣测别人,尽管那谜底已昭然若揭。
当代毕淑敏《女人之约》
4、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
近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5、读诗者,息众说之纷挐,仰光焰之万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盖昭然若揭焉。
清毕沅、朱圭等《〈杜诗镜铨〉序》
6、旷观中国有史以来,文明发达之迹,其事昭然若揭也。
近代孙中山《心理建设》第五章
7、看看,他是和汉奸一个腔调,究竟是谁破坏抗日,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当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