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战国时楚国的高雅歌曲名。
比喻: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1、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甄神醉里邀,风流难遇五陵豪,怜奴禁放渔郎棹,愁杀浓烟锁碧桃。
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
2、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弟子不才,敢再起两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四回
3、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
现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楚郢之境,西浮汉江,草创之始,东驰京岭,古风遗事,有阳春白雪之美。
唐刘丹《西郭桥记》
5、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
6、拨银筝音吕韵悠扬,唱阳春白雪依腔调,你便有千金买笑,怎能够一刻春宵。
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
7、我们基本不登理论研究的长篇文章,只从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下手,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好比你是阳春白雪,而我就是下里巴人。
当代王小鹰《丹青引》二〇
8、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
当代佚名《当代》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