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以狐皮为衣身而以羔皮为衣袖。
比喻:比喻大体还好,略有不足的地方。
右宰縠从而逃归,卫人将杀之。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1、兔角龟毛,敢期有实;狐裘羔袖,终愧非宜。
宋刘跂《阙题》
2、仲渊名原道,毫人,有集曰《行斋谩稿》。见示,属予以序,不胜狐裘羔袖之愧。
元程钜夫《李仲渊御史行斋谩稿序》
3、臣等发单咨访,有谓其狐裘羔袖者,有谓其瑕瑜相半者,有谓其宽疏而不简者,一一皆有指据。
明赵南星《按臣举劾有异疏》
4、林处士泉石自娱,笔墨得湖山之助…惜带晚唐风气,未免调卑句弱,时有狐裘羔袖之恨。
清黄裳《载酒园诗话·宋·林逋》
5、惟其不肯蹈袭前人步……必令自成家法,能免狐裘羔袖哉!
清顾复《平生壮观·七·燕文贵》
6、历数当今之卿相,或寓他邦;“究观自古之忠贤,少有完传。锦衣而夜行者,多矣;狐裘而羔袖者,有之。”
宋苏轼《贺赵大资少保致仕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