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比喻虚有仪表,内里本质不好。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的小人。
今义:后来用比喻装扮得外表像人,实质上却无人性,也比喻徒有仪表或虚有名位而无真才实学。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夫蓼太子(淮南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东汉班固等《汉书·伍被传》四五
2、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西晋张载《榷论》
3、吁,以偶为已任,以利为已友,夫如是,虽冠带俨然,事虚美于寰宇下,具年足之一气尔,乌异沐猴而冠者耶?德行可置乎哉!
唐李观《述行》
4、当吴人之大举也,楚之来拒者,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罢(通“疲”)于奔命之馀,以遇常胜之师,兵未交而胆已落。
清全祖望《鲒埼亭文集·孙武子论》
5、客光先、客璠、杨六奇,或以妖姆从侄,或以异姓假鬼,依附妇寺,横行都城。续貂并坐,不异沐猴而冠;择食磨牙,何异傅虎之翼。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一九回
6、陈名夏一摆手:“什么开国文臣,沐猴而冠!在前朝,他连生员都不曾考中……”
当代凌力《少年天子》一章
7、夫学识幼稚之民,往往沐猴而冠,沾沾自喜。
近代梁启超《开明专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