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指着宽袍,系阔带。也指儒生按照礼仪如此装束,多表示雍容庄重。也借指这样的儒生。
古者有鍪而绻领而王天下者矣……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一三·氾论训》
1、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
2、褒衣博带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
清黄遵宪《续怀人诗》
3、(玄奘)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
4、咫尺江波,烽烟不息,而越城褒衣博带,满目太平,䜩笑漏舟之中,回翔焚栋之下。
清李聿求《鲁之春秋·五·钱肃乐》
5、褒衣博带,危坐阔步。或抄节语录以资高谈,或闭眉合眼号为默识。
宋周密《齐东野语·道学》
6、就有如卢藩、薛能者,目为粗才,一旦宇内尘惊,闾左飙起,遽以褒衣博带,令押燕颔虎头,适足以取笑耳。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四
7、咸通中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优伶为戏。可及褒衣博带,摄衣以升坐,称“三教论衡”。
现代沈从文《宋人演剧的讽刺性》